第(2/3)页 看到张潮走远,李娟也松了一口气。她对张潮并不反感,但是确实对与陌生人聊天压力山大。 这次如果不是有知遇之恩的刘亮程老师力邀,她压根就不会来这个研讨会。不过想到明天要面对的一大堆的陌生人里,有一个今天已经提前打过交道,还对她抱着这么大的肯定和善意,她又感到一些心安。 3月1日,“当代散文发展研讨会”在西北大学正式拉开帷幕。 早上照例是各个领导讲话,下午开始的专题讨论才真正进入正题。 当然,专题讨论也没有多有趣,比如张潮参与的“大时代的大手笔”,主持人是白晔。 此时的白晔50多岁,正值盛年,名声显赫,是当代文艺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在文坛掌握着巨大的话语权。 国内文坛在90年代以后其实就陷入了一个怪圈。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严肃文学不再在大众层面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像马原、孙甘露、格非等作家,实力上与默言、于华、苏童等人并不输太多,但是由于“晚出道”几年,或者没有大导演改编他们的作品,结果知名度上就远远逊于默言等人。 于是文坛话语权就逐渐从作家转移到像白晔这样的评论家手里。绝大部分从事严肃文学写作的年轻作家难以在读者层面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和世俗影响力。 他们只能依赖文学评论家的青睐和推荐,才能在文坛内部获得专业性的认可,然后才能获取到维持他们创作的资源。 这其实是非常畸形的一种生态。 张潮看着大桌子另外一头的白晔,以及和他一起侃侃而谈的其他老作家,心里颇有一点腻味。 前一阵针对《消失的爱人》的歪捧风潮里虽然没有他,但是去年在专业文学理论杂志上批评《蜗居》,他可没少煽风点火。 虽然那场风波虎头蛇尾地结束了,但是张潮却也记住了这个人名字。 而白晔此刻也在暗暗关注张潮。对于他来说,张潮这个年轻人的崛起,实实在在冲击到了以他为代表的文学批评家的权柄。 不同于小四、韩涵等人,张潮可真是把脚踩到了他的地盘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