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请务必把您的新的美国版权给我们!”张潮面前,是亚马逊的伊芙琳。此时她一改之前不卑不亢的态度,显示出了十足的诚意。 张潮笑着问道:“我的新……你们的编辑不是还没有看过吗?” 伊芙琳立马道:“不用看了,只要您愿意给我们,并作为K1的首发捆绑,那我们愿意按照80%的版税比例支付给您。还有您的说基础销量、发行范围,这些都可以商量……” 张潮盯着伊芙琳的眼睛,缓缓问出了关键性的问题:“你们的K1阅读器,第一批货到底备了多少呢?” 伊芙琳尴尬地回避张潮的注视,公司机密当然不能随便透露,但是她的姿态已经说明很多问题了。 过了好一会儿,伊芙琳才说出了高层给她的底线:“如果能让您的新和K1捆绑首发,那么除了80%的版税,还可以一次性拿到200万美金的保底补偿……” 张潮把手一摊,无奈道:“我们都很清楚你们为什么这么着急——可是这本身是个悖论……这本是因为如此高的关注度而被你们重视,而签给给你们就无法保证所有潜在读者在第一时间看到它。 这样只会损害我的信誉——当然,也包括你们的。” 伊芙琳沉默了,张潮说的悖论确实存在。 亚马逊公司内部对Kindle阅读器的分歧很大,很多高管认为这台机器缺点太多、价格太高,读者不会轻易从纸质读物转移到电子阅读器上来。 尤其限制产能的因素还有早期电纸屏那可怕的良率,即使在最乐观的预估中, Kindle首批机器的销量也没有超过5万台。 捆绑热门提高读者的购买欲固然有用,但最多再多生产几万台就是极限了。 而哪怕是10万台,对于张潮这部新的预期销量来说都是杯水车薪——据说「兰登书屋」准备给张潮开出60万册的首印,另一家出版商「Simon&Schuster」则有可能给的更多。 对于作家来说,版税或者稿费收入固然重要,但是作品能快速传播,形成更大的影响力也同样重要——尤其对张潮这样已经不太在意钱多个或者少个几十上百万的作家来说更是这样。 现在美国读者被国际文学论战挑动得对张潮的期待热情空前高涨,尤其是华裔群体更是期待这个祖国大陆的青年作家,会用怎样的笔墨来叙写中国的移民故事。 他们要是知道想看这本新,只能花499美金购买一个莫名其妙的电子阅读器,然后这个阅读器一共只有几万台的存货…… 伊芙琳都很难想象到时候会被骂成什么样,目光都黯淡了下来。 张潮见把这个亚马逊高级商务代表敲打得差不多了,他才道:“我这本书的英文版权,应该还是给「兰登书屋」或者「Simon&Schuster」,但你们可以和他们谈电子版权。 新最快10月下旬就开始销售,你们的阅读器我记得是11月份首发?时间刚好错开,而且K1的首批机器量不大的话,对实体书的影响也不大。” 伊芙琳无奈地道:“传统出版社和我们的关系……并不那么友好,电子版权恐怕更难谈成功。” 虽然目前亚马逊的图书业务仍然是以在线销售实体书为主,但是由于其频繁的打折和跨区域特点,严重冲击了依赖传统渠道的出版社销售,所以两者之间官司不断。 传统出版社更不会容忍电子书成为阅读的主流选择。 所以伊芙琳对能谈成这样的交易毫无信心。 不过张潮却道:“事在人为……如果我能说服他们允许通过授权在K1上进行销售呢?” 伊芙琳眼睛又亮了起来…… 送走她以后,张潮才对在旁边一直做记录的双学涛道:“知道怎么去和「兰登书屋」「Simon&Schuster」谈了吗?对了,软件开发得怎么样了?” 双学涛道:“塞班系统的下个月就可以内测了。但是苹果系统是封闭的……” 张潮摆弄着手里的K1原型机——这是亚马逊为了表示诚意,特意送给他试用的——又递给了双学涛。 双学涛学着张潮的操作,点亮了屏幕,又试着在上面翻了几页书,摇摇头道:“这个我带回去给李万东吧,反正我是看不懂。” 张潮道:“放心,苹果再封闭,最迟今年之内,就会有黑客让iPhone手机‘越狱’成功,到时候iPhone的潜力才会被真正开发出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