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比如《论张潮的空心化叙事》—— 【从文本结构分析,这部被冠以“社会实验“之名的作品,本质上是对契诃夫经典的拙劣模仿。罗智这一角色看似象征被算法操控的现代人,实则只是作者拼贴社会焦虑的容器——约会依赖推荐系统、同学会发现篡改记忆、工作陷入道德困境…… 这些情节看似犀利,却暴露出作者对计算技术和人性的肤浅认知。当算法工程师罗智竟能轻易被手机推送拉回原有的思维时,这种戏剧化处理已与真实的世界背道而驰。】 还有《解构张潮的社会破坏性》—— 【中反复强调的“信息茧房”概念,本质上是对技术演进的认知错位。将推荐算法等同于思想禁锢工具,这种非黑即白的论断完全无视了技术中立性原则。 以罗智发现周莹莹浏览程序员相关内容为例,作者暗示算法操控恋爱,却故意忽略用户主动检索的行为数据——这恰是统计学中的“幸存者偏差”陷阱。 更荒谬的是,当现实中的企鹅、阿里等企业接连发布关于技术伦理的宣言时,张潮反而保持了诡异的沉默。】 另一篇《伪启蒙者的生意经:论张潮的道德绑架产业链》则将对张潮的道德批判推到了极致—— 【从《花城》杂志的殷勤约稿,到「潮汐文化」公司的悄然壮大,张潮团队完美演绎了如何将道德制高点转化为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当我们拆解这个“批判者—获利者”一体两面的商业模型时,每个环节都散发着精心算计的铜臭味。 第一步是精准把握群众的情绪。选择互联网刚刚普及的今天,利用公众对未知技术的天然恐惧;将主角设定为算法工程师而非普通用户,刻意营造“屠龙者终成恶龙”的戏剧冲突——这些都不是文学创作的需要,而是营销心理学教科书式的案例。 第二步是构建自我神圣化的话语体系。通过操控《新燕京报》等媒体将抬到“启蒙宣言”的高度,张潮成功将自己包装成对抗资本巨头的文化骑士。但仔细观察其商业动向我们发现:「微博网」「以及HTC G1手机的行为,与其中批判的算法预装模式如出一辙。 这种“批判你做的事,做你批判的事”的荒诞,堪称当代文化反噬的绝佳注脚。】 林楚生脑子更懵了,这是咋回事?不是都拒绝了自己的约稿了吗?不是都害怕这是张潮“引蛇出洞”吗? 而且这些报纸还都是与张潮关系不错的媒体。 像《中华读书报》,简直就和张潮自己家的后院一样,隔三差五就有介绍或者评论张潮的文章登载。 《中国青年报》更是多次专访张潮,并且在前几年提名张潮张潮做了他们报纸发起的“80后十大影响力人物”,关系更是蜜里调油。 这两份报纸突然刊发批评张潮的文章,林楚生不相信这背后没有原因。 再仔细看看三篇文章的署名——「钗头凤」「丑奴儿」「临江仙」——和「定风波」简直能凑个常见词牌名。 现在林楚生的思维完全混乱了,既搞不清楚哪里冒出来的这些人物,也搞不清楚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身为资深媒体人,他的基本嗅觉还是有的,直觉地感受到这背后有问题。 但是摩根那边的电话已经打过来了:“林,你真是太棒了!我已经看到那些报纸上的文章了,每一篇都很犀利,每一篇都像一把匕首! 但是这还不够,你应该再接再厉!我看好你!” 林楚生全程只能“嗯啊这是”敷衍过去,挂了电话他终于决定问个清楚。想了半天,他终于决定给认识的《青年报》责编打个电话,问问「丑奴儿」是谁。 对方倒也爽快,给出的答案也令人震惊—— “您说「丑奴儿」?如果姓名、通讯地址没有写错的话,她应该《青春派》今年刚入职的编辑,写非虚构的那个兰婷……这个名字太特别了,应该没错。” “我们专门发邮件问了张潮,张潮没有回复;打电话也没接。应该是默认了……他向来不干预这种事。” “我们主编也说了,人张潮都没有说什么,我们管那么多?文章写得好就发,不要顾虑太多!” 电话挂了,林楚生看着手机屏幕发了好一会儿呆。 「丑奴儿」是《青春派》的编辑?这……张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其他的不用打听了,「钗头凤」「临江仙」肯定也都是《青春派》的某个编辑——尤其写《伪启蒙者的生意经:论张潮的道德绑架产业链》那个「临江仙」,从文笔风格来看,像极了那个马伯慵。 林楚生绝不相信这是《青春派》的编辑们集体背叛了张潮,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把水搅浑! 试想如果这时候市面上冒出一大堆批判张潮的文章,肯定会分散读者的焦点——也就是「至暗时刻」里对张潮的定性。 因为这些文章看似批判张潮,却都有意无意地为张潮解套。 「张潮对技术一无所知」,「张潮沉迷于拙劣的技术」,「张潮财迷心窍」,「张潮不懂人性」……每一篇在林楚生看来都避重就轻,没有触及那个他最想让人跟进的逻辑原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