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来人啊!宣李……唔!” 马皇后直接一张煎饼拍他嘴上,无奈道: “重八啊,你可消停点吧。” “别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了,还是想一想开海的事儿吧。” 朱元璋将脸上的煎饼卷吧卷吧咬了一口,冷哼一声。 “说你妇人吧!” “现在又不能硬开,想从他们手里拿点好处,你不得给点好处?” 马皇后擀面的手一顿,看向老朱。 朱元璋得意的又咬一口煎饼。 “嘿,这帮措大!咱早看明白了!” “好名贪财。” “但名在财前。” “编书著传这种事,咱不信他们忍不住。” 马皇后想了想,轻声道: “你还是要跟丞相商量商量。” “别一拍脑袋,就想一出是一出。” “而且……有些事还是丞相下场比较好,也方便。” 朱元璋点点头。 “你放心,咱心里有数。” …… 【康熙在满足满洲人愿望的同时,也继续抑制满族亲贵的权力。】 【满洲贵族不得侵占汉人土地,皇室成员也不得出任高官。】 【这些限制政策表明,康熙极想得到汉人士绅的支持。】 【为拉拢那些拒绝入仕、以示忠于明朝的文人学者,康熙十八(1679)宣布了一项名为“博学鸿词”的特别科举。】 【那些依然对明朝忠贞不渝的学者虽然还是拒绝上京,但也对康熙表现出的尊敬之意赞赏不已,纷纷鼓励那些对前朝执念较浅的亲友报名参加考试。】 【脱颖而出的报考者被收入翰林院或聚集了全国学者精英的南书房。】 【由此,有了修撰《明史》编成《佩文韵府》编纂《康熙字典》等事。】 【也正式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等制度。】 …… {你这……不好说……} {这件事确实是清朝不可推卸的责任。} {康熙也要求参加修《明史》的人一定要占有详细的材料才能动笔,而且需要秉笔直书,写的虽是前朝的历史,但是要实事求是,要让后人心服、口服,不能讥贬前朝。} {还要求在修史的过程中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给后世一些借鉴。} {但话虽如此,《明史》里面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为了迎合清朝,历史的真实面目似是而非。} …… 【而康熙把自己塑造成开明君主的同时,也效仿明初的皇帝,有意识地促进帝国专制的长期发展。】 …… 天幕上。 康熙手里拿着一份折子。 扫了一眼“长篇大作” 面无表情的写下一个阅字。 然后打开下一份奏折。 看了一眼,额头青筋暴起。 咬牙切齿的在奏折留白处写下朱红四字。 『撕碎扔了!』 …… 哈哈哈哈哈哈!} {笑啥呢?} {你不知道,这个封套里是两个奏折。} {第一封内容是:法雨寺主持圆寂了,还有个叫仇兆鳖的文人也死了。} {紧接着第二封奏折就是:皇上,你还好吗?} {还有一份坚持不懈送芒果的,让康熙烦的要死。} {想一下古代的交通状况和运输能力,然后再想一下现代运到外地的芒果和本地产直接吃的芒果的区别……} {对,闽浙总督给康熙送芒果,还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夸赞芒果如何如何美味的话。} {但因为送太快了导致没熟。康熙回复:“不好吃,以后不要送了……”} {这下可犯了难,这没芒果就剩椰子了啊,椰子怎么运过去?} {以芒果的保质期,送到北京大概只剩核了。} {所以,康熙勉为其难吃下了一整只芒果核,然后下旨以后别鸡儿送了(狗头)} {康熙好多史料都在吃水果,我看过一个史料,噶尔丹入侵蒙古时给康熙进供一箱蜜瓜,康熙高兴地收下了蜜瓜,还专门给后宫写了一册食用指南,然后他一边啃瓜一边大骂噶尔丹是贼。} …… 【跟朱元璋一样,康熙也将自己置于决策中心。】 【他认为皇权应该与整个官僚体系直接沟通,所以黎明前就起床阅读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章。】 【同时建立了秘折制度。】 【他巧妙的把宦官内务府变成了满足自己需求的私人机构,让旗人与包衣在里面任职。】 【包衣来自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辽东征战时俘获的那些汉人战俘。】 【最聪明和最有进取心的包衣们不是被提拔为帝国侍卫,就是进了内务府当差。】 【他们成了皇帝最理想的仆从。和宦官一样,他们的地位完全是主子的恩赐,所以都极为忠诚。】 【不过,因为包衣并未净身,所以尊严并未受辱。】 【而且,包衣与满洲人旗兵的密切关系,还能防止他们得罪贝勒。】 【因此,他们很快便成了康熙的心腹耳目。】 【被安插在各省的包衣,必须把他看到的诸如官员能力、民情反应和军务等事务,如实汇报上去。】 【这也导致,六部有时就是负责传达皇命的中转站而已。】 【各省巡抚的权力,也被数名直接向北京汇报情况的总兵、布政使和按察使等官员牵制。】 【旗营将军、绿营统领、巡按道台、藩司衙门和监察御史都有直接联系中央的渠道,有些甚至还可直接向皇帝上奏。】 【评价S级·得五分】 …… 炎汉·光武帝时期 刘秀完全忽视了那些搞怪的话语,直接看透本质。 “高明。” “既能了解下面情况,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好,又不会像明代厂卫制度弄的人人自危,有密折专奏权的臣子脸上也有光彩。” “又相当于直接连接了地方官员与皇帝个人的交流通道。” 刘秀下意识的拿他与明朝皇帝对比了一下。 “看来,清朝皇帝不会文官集团牵着走了。” 刘庄看着康熙身边那一堆奏折,摸了摸胳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