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五章:康熙盛世…还是不盛世呢?-《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第(2/3)页

    “当人口越来越多,供养的人越来越多,财政支出的需要也会不断增加。”

    “但皇帝又限制了永不加赋,不能再加税,地方官员会不会拼命在朝廷无法公开监管的“费”上想办法?”

    “最后,百姓承受的实际税费只会比其实更高。”

    杨玉环听得发懵,只能嗫嚅道:

    “那……永不加赋……是个幌子?”

    李隆基看着她这幅模样,无奈极了。

    “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

    “只能说政策是好的,但限制的太死了……”

    “再者说,这也是后面的事了,最起码对当时的百姓是好事。”

    ……

    {冷不丁一看,这事很好对吧。但要知道另一件事。}

    {明万历初年与清康熙末年的人丁数和征税田土数大体相当,而赋税收入却相差悬殊。}

    {清初常年赋税,仅地丁钱粮一项即高达三千万万两,几与明末赋税常额加上三饷总和相等。}

    {康熙之能实行大量蠲免,根本原因即在于高额赋税远远超出地方百姓的承受能力。}

    {而所谓蠲免,实则是将竭泽而渔亦无法征得的亏欠转化为朝廷恩惠。}

    {康熙在理智清明之时,未尝虑不及此。三十八年南巡,谕户部:“额赋浩繁,民生拮据,历年逋负计算日增。江苏、安徽所属旧欠带征钱粮几及百万。念小民方供新税,复急旧逋,物力维艰,势难兼办。”又曰:“历年正供钱粮,因输纳维艰,致多逋负。”}

    {但身为满人统治者,康熙又必须掩饰事实并歪曲历史:“朕屡经蠲免钱粮,何以仍然如此?想由明末伤残,本朝休养六十余年,元气尚未尽复。或有司不善抚循之过欤?”}

    {要不就是归咎小民不知节俭。“各省朕虽不时蠲免钱粮,屡加恩恤,而小民生计终属艰难。”}

    {李光地曾感叹:“朝廷一免江南银米即二百万,自古无如此之多者,只是天地间却不见有宽裕润泽之气。”}

    {“国家免钱粮动数百万,而民不感。”然而慑于康熙,只能将原因归结为“总是无好官”,“想是官不好”。}

    {但康熙一朝的财经赋税基本特征之一,就在于决不真正实行减轻赋额,而宁愿以不断蠲免逋欠来宣扬“爱养黎元”的“古今第一仁政”。}

    {否则,怎么造成大清得国最正的明证?}

    {而与之相应,便是各地大量积欠和新旧兼征,百姓永无喘息之日。}

    {只要稍检史料,就知三年蠲免全国一周之际,地方上仍积欠如旧。蠲免的实际效果与其政治意义截然有异,但众多史家依然津津乐道如不疲者。}

    ……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制度设计,康熙因此也确实成为被后世热烈颂扬的“千古明君”。】

    【清代后世皇帝一说起大清的成绩,第一项往往都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深仁厚泽,沦肌浃髓”。】

    【臣子们一提起这项仁政,当然更是称颂无已,称之为“天恩浩荡,亘古未有”,“此诚自古帝王所未闻之盛典,而我国家亿万世休养生息之政源也”。】

    【“永不加征之谕,皇祖有训”,“上稽百世以上,旁考四海以外,未有如我大清之轻赋者”。】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捏着眉心,一阵阵的烦闷。

    别人不知,他却门清。

    盛世?盛你个球!

    “玛法真是千古明君啊。”

    雍正疲惫的睁眼看向一脸敬佩孺慕神色的弘历,沉声道:

    “康熙五十五年,江南总督赫寿因五十一年曾奉有免征比年所欠钱粮之旨,仍分年带征。”

    “随即上折奏以江南赋重,钱粮之多,本年钱粮尚且拖欠,而业已奉命豁免之钱粮,不但民力所不能完结,且民意亦以为业已豁免,顾不完结,实则兼征。”

    “故请依照陕西已行之例蠲免江南旧欠。”

    “你玛法批令缮本具奏。”

    “可待赫寿题奏至京,却为户部所格,以至次年三月未见施行。”

    “你可知为何?”

    弘历摇头实表不知。

    雍正闭上双目,手里转着十八子,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原因是你玛法怀疑赫寿奏请恩蠲是受江南籍汉人赵申乔请托,以取悦地方。”

    “而赫寿疏中以西边正用兵饷之时,故旧欠未准蠲免,照依部议分年带征一语,令你玛法反感。”

    “你玛法表明战争绝不影响蠲免。”

    “所以,当年年底,你玛法得知准军侵入西藏、前线形势明显恶化,以至不得不向汉官曝白之际,宣称将东南和西北八省地丁屯卫银二百余万全部蠲免,并将安徽、江苏漕项免征一半。”

    弘历愣了一下,随即恍然道:

    “玛法坚持赈济蠲免,是担心汉人因准部之役而怀疑大清政权的稳定和承平盛世?”

    雍正不说话。

    弘历看着默认的阿玛,顺着话语也想到了康熙末年的事。

    雍正则又再次开口,只是语气莫名。

    “康熙五十八年,调集大军进藏,截留部分漕粮贮积东南以备赈。”

    “六十年夏,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麦已无收,民多饥馁。”

    “承平盛世已难于继续粉饰,清军亦无能深入进剿准噶尔。”

    “高额赋税使得以营造一个虚有其表的盛世,但同时又伤了清廷赖以树立的基础。”

    “你以为当了皇帝就能高枕无忧?”

    “错了……事情远非如蠲免、赈济表现的这样轻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