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 天下第一个状元竟然是他-《舍弟诸葛亮》


    第(3/3)页

    但诸葛瑾看得出来,此人狡辩和推演确实是可以的,就是让他实际做官行政的话,可能会有点僵化呆板,不切实际,容易纸上谈兵。

    而尤其是文中前面谈到“战国时臣亦择主”时,有好几句话,让诸葛瑾有一种在看韩愈的《马说》的逆练版的既视感。

    后世科举时代,利出一孔,韩愈才要感慨“伯乐不常有”,而此人文中提到的时代,君主也要互相卷,伯乐不该是常常有么?

    就凭这一点,诸葛瑾也对此人有点同情。

    看完这篇文章后,诸葛瑾再看其余,倒没有那么惊艳了,也没有惊世骇俗了。那些文章很多文笔都比它好,或是观点老成持重,四平八稳一些。

    全部看完,诸葛瑾让人把卷子送回去。因为还没评分,糊名依然不可以拆。

    不一会儿,邓芝又来请示,希望司徒也给个评分的建议。

    诸葛瑾想了想:“评分可以,不过还是不干涉你们的真实想法了,这样吧,拿去让孔明也看看,然后他写个分,叠好了封在信封里,我也写个分封好,等各位考官都出了分后,再一起拆看。”

    诸葛瑾自己,内心其实已经有了倾向。他觉得这样的人,是可以录取的,但不可将来让其位列执宰,如果只是让他做些纯理论的政治哲学研究,纸上谈兵空对空的工作,那是可以的。处理实际政务的话,过于机械呆板,容易出问题。

    但这话不能立刻说出来,说出来肯定会影响其他人的评分。

    首次科举,也没个“最终成绩必须皇帝钦点”的规矩,这也不符合汉朝的成例——之前察举制时,或者是阳嘉改制考试时,也不是皇帝评判的。

    历史上,科举中皇帝当面殿试、并亲自决定录取人选,要到宋朝赵匡胤开宝六年(唐朝就有在御前考试的,但是皇帝并不亲自阅卷决定成绩)

    所以诸葛瑾也不能乱开集权的坏头,否则他也会被天下士人唾弃的。刘备也不懂文章,暂时也不会想要全面阅卷。以后的皇帝需不需要亲自阅卷,那也是将来的事了,现在刘备的权威很充足,他不需要靠“天子门生”的把戏来施恩于士子。

    大不了诸葛瑾和考官们都各自有了意见之后,诸葛瑾再去皇帝那里知会一声,做个报备即可,也算是两边都照顾到了。

    邓芝得令,便去奔走,很快诸葛兄弟的评分意见就取来了,考官们也自行讨论出了一个分数,写在纸上,然后才拆看诸葛瑾诸葛亮的意见。

    最后发现,诸葛兄弟给那篇奇文的评分,还是比其余考官更偏高一些的,但也算正常。其余几份卷子,也各有高低,但所有人的意见相差不是很大。

    有了分数之后,考官才按照章程,开始拆糊名,并且结算另外两科“客观题”的分数。

    最后发现,那篇奇文的作者,其客观题分数也非常高,邓芝汇总后,便又报回诸葛瑾这儿。

    “司徒,已经统计过了,今科综合分最高的,应该便是这篇奇文的作者了,他的策论和经学虽不是最高的,但算学也不错。此人名叫马谡,襄阳人士,二十四岁。其兄马良已经在朝为官。”

    诸葛瑾听到这个名字后,也是不禁释然。

    居然是马谡,还真是擅长理论辩论,难怪历史上跟诸葛亮谈兵法,都能谈得有来有回的。

    可惜,文章终究是惊世骇俗了一点,而且什么例子都敢举。

    决定录用此人之前,还是去跟刘备报备一下吧。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