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04章 时机未到-《大明:一分钟一银两,殖民速度不敢想》


    第(3/3)页

    老方丈捋着胡须道:“有意思,这段经文提到'魂归本位'四字,暗合《周易》中'复'卦之意。”

    “大师且看这处。”年轻道士指着一行小字,“经文说'金性本刚,遇水则化',莫非是在说…”

    老方丈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原来如此!太祖留下的机关,竟与道家'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暗合。”

    张怀仁凑近经书,手指颤抖着指向一个古怪的符号:“这个…我在地宫里见过。是控制机关的核心印记。”

    “且慢!”年轻道士突然站起身,“经文中说'魂归本位'后还有一句,'恐防反噬'。这是什么意思?”

    老方丈的表情变得凝重:“是说…若强行逆转金化之术,可能会伤及施法者本身。”

    “看这里。”张怀仁指着经书边缘的批注,“似乎是太祖亲笔所写:'机关之道,贵在平衡。强求必反,物极必损。'”

    年轻道士翻到经书最后一页,那里画着一个复杂的符阵:“这个阵法…竟然是用来保护施法者的。”

    “阿弥陀佛。”老方丈叹息道,“太祖果然深谋远虑,连解除之法都想得如此周全。”

    张怀仁忽然发现经书夹层中掉出一张泛黄的纸条:“这是…这是太祖的亲笔遗言!”

    纸条上写着:“后世子孙若见此言,当知朕设此局,非为争强斗狠,实为保全人性。机关可助人,亦可害人,全在用心。”

    “原来如此。”老方丈恍然大悟,“太祖是在考验后人,看我们是否能领悟'以人为本'的道理。”

    年轻道士仔细研读经文:“这里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莫非是在告诫我们…”

    “不错。”老方丈点头,“任何力量都是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太祖留下这部经书,就是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张怀仁看着自己的手掌,那里已经恢复了血肉的温度:“我终于明白了。机关再巧,也抵不过人心。”

    “大师请看!”年轻道士指着窗外,“天边的乌云散了,阳光照进来了。”

    老方丈微笑道:“这就是天意。当我们领悟了太祖的用心,天地自然会有感应。”

    “不好!”张怀仁突然惊呼,“经书上的字迹正在消失!”

    众人连忙查看,只见经书上的文字如同流水般褪去,只留下最后一句话:“得其义者存,得其形者亡。”

    “原来如此。”老方丈释然一笑,“太祖是要我们记住经文的道理,而不是执着于形式。”

    年轻道士将已经空白的经书收起:“这部经书已完成它的使命。接下来就看我们如何运用所学了。”

    张怀仁站起身:“我这就去城外,告诉那些还在徘徊的同胞们。”

    “且慢。”老方丈叫住他,“经文最后提到'顺应天时',现在还不是时候。”

    “为何?”张怀仁不解。

    老方丈指着天边:“你看那片乌云,虽然散了,但余韵未尽。我们要等到云开日出,才是最好的时机。”

    年轻道士突然想起什么:“对了,经文中还提到'子时交替'四字,莫非…”

    “不错。”老方丈点头,“子时是阴阳交替之际,正是施法的最佳时刻。”

    张怀仁看向寺庙大门外:“那些还在等待的百姓们…”

    “让他们先回去休息吧。”老方丈说,“等到子时,我们再召集他们。”

    年轻道士开始在地上画符:“我这就准备法坛,布置'归魂阵'。”

    “阿弥陀佛。”老方丈双手合十,“但愿到时一切顺利。”

    张怀仁走向门口,准备向外面的百姓们解释。这时,一个小沙弥跑进来:“大师!城外又有异象!”

    众人闻言赶忙出门查看,只见远处天际出现一道七彩虹光,横贯东西。

    “这是…”年轻道士惊讶道,“经文中说的'天降祥瑞'?”

    老方丈看着天空:“不,这是警示。太祖在提醒我们,时机未到。”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