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巡天号·空天母舰!-《大国院士》


    第(2/3)页

    首先太空本身的恶劣环境就极大的提高了施工的难度。

    比如在外太空的失重、极端温度波动、高真空与原子氧、宇宙辐射等等各种外界麻烦。

    在近地轨道上,失重环境会带来没有稳定的“上”和“下”,那些巨大的结构件不会老实待着,任何轻微的受力都会导致飘移、旋转。

    传统的起重和支撑方法完全失效。

    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开发全新的太空建筑机械。

    比如那安装在船坞与航天飞机上同步运行的巨型机械臂,就是解决方案之一。

    它不仅能够进行三百六十度的自由度精确操控,还使用了复杂的阻尼系统来吸收动量,以控制在对接的时候出现的动能冲击导致对接失败。

    而太空的恶劣环境仅仅是在外太空组装舰船的麻烦之一。

    除此之外,一艘直径超过五百米的巨型母舰,其本身的存在对于工程学来说就是噩梦级别的了。

    任何一个物体的体积变大,都会带来规模效应。

    在地球上,当你将物体的尺寸放大一倍,其重量和承受的应力会以立方级增长。

    而在太空中,虽然没有了重力,但惯性、动量以及结构在机动时承受的载荷问题依然存在。

    一个在地面上测试完美的连接点,在太空巨舰的尺度下可能会因为微小的振动而疲劳断裂。

    这意味着太空母舰的设计需要进行前所未有的计算机模拟和地面缩比模型测试,它的每一处结构设计必须极度冗余和优化。

    与此同时,将两个几十米长,乃至上百米长的模块在太空中以毫米级精度对接,其难度堪比在数公里外穿针引线。

    部件之间需要临时的对接和固定装置,才能进行焊接或螺栓连接。任何微小的错位都会在整体结构上产生无法接受的应力集中。

    这些都是和在地球上修建航空母舰完全不同的问题与困难点。

    当然,在外太空组装一艘空天母舰也并非没有优点。

    最大的优势便是在外太空中失重的环境下,空天母舰可以不受结构重量限制。

    在地面建造的飞船,必须拥有足够坚固的结构来支撑自身重量,并在发射时承受巨大的过载。

    而在微重力乃至失重的太空环境下,结构设计可以极大地优化,不再需要对抗重力。

    这意味着可以使用更轻、更高效的材料,打造出在地面上会因为自重而坍塌的庞大体型和高耸结构。

    比如在地球上,在大气层中,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打造出一艘直径超过五百米的巨型战舰的。

    即便是有可控核聚变技术提供无尽的能源,即便是推进引擎技术能够提供足够的动力

    它也无法飞上天。

    因为庞大的重力会直接将它自身的结构撕扯成一块块碎片,除非人类文明掌握的材料科技再往前推进几个量级。

    当然,尽管在外太空中组装母舰可以使用更轻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材料就没要求了。

    虽然没有重力,但空天母舰在惯性、动量以及结构在机动时承受的载荷问题依然存在。

    只不过相对比重力的影响,这些载荷难题已经是目前的人类材料可以解决的而已。

    伴随着千里眼在机械臂的操控下朝着巡天母舰的舰艏区域对接而来,那巨大的凹槽逐渐被阴影覆盖。

    不多时,一阵轻微的震动透过船坞结构传来,杨天远扶住身边的扶手,稳定住身形。

    耳麦中,对接小组的汇报声伴随着姿态调节推进器的运作传递了过来。

    “千里眼探测装置核心模块对接完成!精度指标符合要求!”

    “姿态调节推进器已启动,预计于十五秒后恢复补偿因质量增加而产生的轨道扰动。”

    听着耳麦中的汇报,杨天远的脸庞上浮现出一抹笑容。

    “干得漂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