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机智如高皇帝,将“分封”与“统一”兼容,古早版“一国两制”——郡国并行制,应运而生了! 论功行赏,除了异姓诸侯王的封国,功侯的封地,老刘头数数剩下的汉郡,算下来,汉中央只有可怜的十分之一的土地。 高皇帝要拿这些土地封群臣,给孩儿们封国,还得有祭祀用地,显然是捉襟见肘。 辛辛苦苦打江山,未给儿孙留遗产?吕后不乐意了:异姓诸侯王都功高震主啊!怎么看,个顶个都是一百斤的人、九十九斤的反骨!老头子若不及早下手解决,哪个接班的汉皇帝,宝座都会被这帮猛人掀翻! 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一面着手剪除异姓诸侯王,一面开始大封同姓子弟为王,以巩固汉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先是燕王臧荼。派手下将军温疥,和丞相昭涉掉尾,去随汉王刘邦打仗。这二人反过来,告燕王臧荼谋反!有点那个、那个什么味吧? 刘邦率兵亲征,活捉燕王,臧荼被族诛。刘邦立马封发小卢绾为燕王。这燕王卢绾最后也反了,逃遁匈奴客死异乡。 高皇帝削夺韩信封国贬为淮阴侯,即分其地为两国:以淮东五十三县,立从兄刘贾为荆王;以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立弟刘交为楚王;又以兄刘喜守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为代王;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长子刘肥为齐王。 从因功而封,到因亲而封;从共天下,到家天下。随后……异姓诸侯王,尽皆被诛! 刘邦亲征,一则让天下人知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作为大汉天子,他必须要强化“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封建顶级规则,努力维护天子权威、立国之本。 二则,功侯们再立功,汉天子实在无地可封了!除异姓诸侯王,不就是留着地盘,封给自家刘姓子孙吗?除个异姓王再封个异姓王,费劲吧啦做无用功? 还有,异姓诸侯王都是狠人,除了刘邦的武力值和威慑力能压服,别的刘姓子孙,哪个掂出来能遛两圈? 英布造反,刘邦卧病在床,想让太子刘盈率兵平叛。吕后哭诉英布勇不可挡,太子文弱难驾驭诸将。刘邦强撑病体御驾亲征,到底在这次战役中,被流箭所伤,几个月后不治…… 刘邦在亲击英布反叛后,归途路过故乡沛县,与父老子弟宴饮时高歌一曲: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彻儿,世人都道《大风歌》气势磅礴,谁知高皇帝那时心中焦虑悲壮?” 最后一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都无从回答。 英雄悲暮,七个儿子幼弱。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江山的猛士,即这刘氏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 正因如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 为了守住刘姓天下,在去世前刘邦杀白马为盟,与功侯群臣约定:除了皇家宗室,以后不许再立异姓诸侯王。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个白马之盟,在诸吕作乱时,是功侯诛吕所举的义旗。 还有王娡没有说出口的例子:高皇帝刘邦亲征匈奴,追击草原霸主冒顿单于。由于跑得太快,和大部队脱节,被围白登山数日,粮草断绝。脱险的细节,一直遮遮掩掩,不可言说。 “白登之围”后,汉廷开始向匈奴和亲,送女人、送财货,屈辱偷安,只为国贫民弱的大汉能发展强大起来…… 还有后世明堡宗,人称“瓦剌留学生”……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王娡,在马邑城外被匈奴人掳走,胡地雪天苦熬,险被匈奴人马踏如泥,断腿之仇至今未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