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五年计划!-《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第(1/3)页

    心累。

    看完起亚汽车的最新数据,陈道俊很是心累。

    并购完顺洋,集团业务愈发的臃肿。

    该砍了!

    此刻。

    他也明白裁员不完全是企业,或者老板的问题,有时候,不得不裁。

    市场没有打开之前,继续保持那么多员工,迟早会拖垮企业。

    接下来几天,他召集公司中高层,开了一场又一场的会。

    然后。

    即将裁员的消息便从与会人员口中传了出去,一时间,人心惶惶。

    不少员工都担心自己被裁。

    同时,也有一大批员工后悔,早知道这样,应该去华夏分部啊,那边虽然是异国他乡,但发展的好像不错。

    他们从一些老员工家属的口中知道一些事。

    反正是一片热火朝天。

    员工们想着华夏分部,陈道俊也在想。

    华夏那边的事,母亲跟他说过,但两国国情不一样,适合华夏的策略,未必适合国内。

    不过。

    那几款车型可以引入国内。

    先向华夏分部下定单,如果国内反响不错,到时候再在国内这边开设新的生产线。

    “引进吗?”

    李杰挑眉道:“是道俊跟你说的?”

    “嗯。”

    李海仁点了点头。

    “他说国内起亚的情况不是很好,市场竞争太激烈,起亚和顺洋合并又占用太多资金。”

    “行,那你让他发函件吧,回头我跟生产部门说,挤出一点份额送回国内。”

    如今,起亚分部和总部严格来说已经是两家公司。

    所以。

    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

    陈道俊的行动速度很快,半个月后,来自韩国的订单就发到了东风悦达起亚。

    起亚工厂设计之初,产能就有设计冗余,别说国内下定几百台,就是订几千台,起亚工厂也能交付。

    如果火力全开,起亚的年产量是八万辆。

    月产六千多台车。

    不过。

    那是极限状态,工人需要三班倒,常规状态下,起亚工厂的年产量大约是2-3万辆。

    月均2000+。

    目前,全国4S店的订单只有5-800左右,勉勉强强混个温饱。

    想要真正达到设计产能,还要等到那十几家经销商门店陆续开业。

    一家店一个月卖出2-30辆车,月订单2-3000量,正好达到常态下的产能。

    如果订单继续增加,那就两班倒。

    再增加?

    只能一边三班倒,一边投建二厂。

    不过。

    短时间内,李杰不会投建二厂,在他最初的设计中,02、03年左右投建二厂,04、05年左右投产。

    双厂齐开!

    主战场是国内,次战车是国际市场。

    签完陈道俊发来的单子,沈良隔天就飞去了日本。

    他要布局电池产业。

    90年代初,充电电池几乎是小日子的天下,三洋、索尼、东芝、松下等制造商占据着全球90%的市场份额。

    95年,比亚迪公司涉足电池生产,如今,比亚迪已经先后拿下日本Nikko、飞利浦、伟易达等厂商的订单。

    但,现在的锂离子电池容量太低,只能供应一些数码产品使用。

    李杰这一次飞日本是为了挖人。

    80年代,小日子科学家水岛工一和美国科学家古迪纳夫合作发现钴酸锂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这一成果被英国原子能研究所申请专利。

    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个专利的价值。

    直到1991年,英国原子能研究所把专利授权给索尼,用于全球首款商用锂离子电池的生产。

    然后。

    锂离子电池市场开始大爆发。

    小日子也成了锂离子电池的主要供应商。

    如今,国内相关的技术储备人才太少,李杰准备挖两个小日子专家回去,以老带新。

    至于他本人,他不准备参与科研。

    他要去搞科研,那不是大炮打蚊子嘛,顶多偶尔关注一下,给科研团队提供一点‘思路’。

    出成果,国内的科研团队得名,他得利。

    电池研究所,李杰不准备设在内地,而是放在香江。

    没办法。

    内地的产业政策限制太严,很多领域都禁止外资进入,香江那边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

    反正都是自己人。

    放在哪都一样,李杰也没想着出成果跑路。

    未来成功,不存在什么断供、卡脖子。

    ……

    一周后。

    李杰闪现来到香江,先去了一趟悠游公司,然后他便去了香江科技大学。

    千禧年之初,香江高校的科研实力还是挺强的,更加商业化。

    很多国内没有的专业,这边都有。

    相关的人才储备也足够多。

    唯独一点。

    贵。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