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样的人,无论作诗、或是作词,都是能手到捻来; 有这样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即使是将来为官,其实也有极好接受能力,不耽误他们继续学习治理实务。 当然,科举,只是到了明清朝,被那些士大夫们自己玩偏、玩废了。 只是当下大唐的主要矛盾,根子上还是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至于将来这新兴士大夫阶层产生新的矛盾,显然是现在去考虑,则是为时尚早。 因为就稳定发展而言,任何一个新兴阶层,未来都可能产生尾大不掉的麻烦,可比之当下世家大族把持一切,对于李世民而言,推广科举,已是势在必行。 至于其他的考试内容,虽然不占主要成分,可是算学和所谓的通识试,也是一个看点,譬如,通识试里,就引入了一些《老子论格物》、《农学》书中的内容,而这其中《农学》的内容还占有不小份量。 大唐是封建农业社会嘛,当官不会《农学》,你怎么领导子民? 其实考甚么,不重要,真正令人震撼的是,以后的大唐科举直接将触手触及到了府县底层。 从此以后,再不是每年仅仅选拔出几十个秀才、明经、进士这样简单了。 每一年,都会诞生许多秀才、举人,每三年,也会有不少进士选拔出来,范围之广,已经涉及到哪怕是一个小小县城中读书人的命运。 人数一多,就会导致,哪怕是一个小小秀才,也会产生自己的利益诉求,自觉地维护科举取仕这个利益团体。 这个利益团体将会自发将非科举出身的人排斥在圈子外面,形成一个个封闭式的学历鄙视链; 而后,其中的出类拔萃者将会登上大唐政治舞台,凭借着广泛群众基础,譬如大量举人和秀才的支持,开始推动整个大唐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谁也不知,这样的做法带来的后果,是好还是坏。 可至少,大唐的科举,它在变,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变化。 消息一出,自是满朝哗然。 陛下此举,显然让许多人瞠目结舌。 不过,李世民显然还是给世家大族留了一道口子,终究当下识文断字,还是这些世家大族的专利,至少现今而言,豪门子弟中试的几率很大。 但是仍然有见识高的人看出了趋势,凭借着恩荫和推荐入选为官,将来必定会被排挤,甚至没有功名的人,在朝班中将日益边缘化。 于是高门世族开始有所抱怨,但也只是抱怨,至少这些抱怨,还不至于强烈到成为能推翻大唐的动力。 更何况当今皇帝李世民,是马上得来的天下,军中将军,十之七九,都是他一手带出来,在军中威望之高,不是普通的和平时期的皇帝可比的,真若有人敢于轻举妄动,朕便让你灰飞烟灭! 只是,还是有许多世家大族的大臣上了奏疏,反对科举新制。 当然,也有大量赞成的人,像魏怼怼为首一批大臣,也表示了支持,认为这是寒门进升之路,未尝不可尝试。 此后,一条条关于科举考试新规开始昭告天下,科举舞弊者将被处以问斩、抄家等极刑、形同谋反罪论处,各州县官员,也确定了职务权责。 为了推进这项科举工作,朝廷派出了大量御史,开始巡查天下、广泛宣传最新科举制度。 李世民以极高的工作热情,连续举行了七天的朝会,舌战群儒; 第一日,有上百人反对,李世民当着全体大臣,斥骂反对大臣,并且将为首的人贬出长安、流放岭南。 第二天,反对的人就少了许多,剩余者也只是旁敲侧击,发表了一些牢骚抱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