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招覆-《明传万里》
第(2/3)页
“不提也罢,刘兄意欲何往?”赵彦见前面便到了西城门,出了门离自己家也不算远,便有心请刘景去坐坐。
刘景盯着赵彦说道:“为兄想去呷妓,贤弟要不要同往?”
“呃……刘兄还是自便吧。”这时代文人墨客们嬉游青楼、呷妓风流乃是常态,赵彦就算去了也没人说他什么,不过他这身体刚刚养好没多久,年纪又实在太小,去了干看吃不着,还不如不去,免得上火。
刘景听了也不介意,跨上家丁牵来的马后笑道:“为兄也想去,可惜内人有恙,为兄不得不回去看一眼,贤弟,咱们明日再会。”
“刘兄走好。”赵彦拱手送别,等刘景带着几名家丁走远了,这才笑着摇了摇头,心道这位刘大公子人不错,倒算是有情有义,就是有时候总喜欢看人发窘,言语中失了稳重。
当夜无话,第二日一早,赵彦又是三更醒转,随后跟着便宜老爹赶到州学门口,这次赵信倒是为他准备了不少吃食。
有了上次的经验,这回父子俩也不往人群里挤了,等到衙役们将闲杂人等赶到一旁后,赵彦才背着小背篓混进了考生人群里,片刻后便在州学门口看到了刘景、钱良才等四人。
与四人笑谈了一会儿后,州学中门大开,开始搜检入场,一如前次。
这第二场考的是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选作一道。
等衙役打着牌灯在考场内巡游后,赵彦看的清楚,那论的题目是《孝经》,也就是让考生们论述一下《孝经》。
至于判语则是从《大明律》中摘抄出来的题目,剩下的诏、诰、表内科,则是用来考察考生们撰写公文、替皇帝写诏书的能力。
《孝经》是蒙学的基础书籍,更何况李夫子当初还对赵彦‘特训’过,所以洋洋洒洒写一篇以孝为题的文章,对于赵彦来说不过是小意思。
之后的判语摘自《大明律》,只要死记硬背将其中内容记下,想要搞定这几条判语自然也不难,而赵彦恰巧有近乎过目不忘的能力。
最后便是诏、诰、表选作一道了,诏是诏书,诰是皇帝对臣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表则是指旌表、奏章,赵彦自然早已胸有成竹,直接选择做诰一道。
等写完了,赵彦看了看天色,不过午时左右,其他考生们大多在伏案书写,一个交卷的也没有。
赵彦先吃了点东西,随后将写的东西从头到尾审视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之后,才开始往正卷上誊抄。
未时初,已经有人开始交卷了,赵彦早已久坐不耐,见状便跟着起身将卷子交了上去,其间自然少不了与李知州‘眉来眼去’一番。
李知州挑挑眉头,赵彦解读为:小子,本官冒着‘天大的风险’将你捧上正场第一名,等遇到韩知府的时候,别忘了替本官说几句好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