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依旧热闹。 这一期内容的重点是上个月的亲耕大典,笔墨浓重地介绍了蒸汽抽水机,乃至蒸汽机械的应用前景。 另外,比较特别的一点,就是开始出现了简体字文章。 关于简体字,得到老朱支持后,朱塬一直在运作推动。 当下,马氏也在琢磨这篇名叫《崂山道士》的文章,全部用了简体字,比起上一期那古怪的《女巫与黑山羊》,倒是又回到了华夏本土。 关键是,繁简转换之后,马氏发现,自己的阅读,并没有出现什么障碍。 马氏也知道推广简体字所蕴含的意义,亲自看过,确认这种转换并不会造成太大的混乱,也就放下心来。要不然,她也要劝一劝丈夫的。 正思考着,察觉丈夫出现,马氏连忙放下月刊,喊着宫女服侍老朱更衣。 老朱探着手任由妻子帮自己脱下外袍,一边看向那《大明月刊》,嘴上却是说起另外一个:“册封之事,俺今日喊了他们兄弟几个……呵,还有塬儿,都说了说。” 马氏点头。 相比儿子和侄孙,作为枕边人,她当然是更早知道丈夫的想法。 这一次,老朱只打算封出四个王爵。 朱樉一个,朱棡一个,朱塬一个,以及……朱守谦一个。 前三个不必说,两个嫡子,一个比嫡孙还要嫡孙,至于最后一个,马氏知道,更多,还是一种弥补。 丈夫从来赏罚分明。 当年,若不是某个才二十多岁的侄儿苦苦固守洪都八十余天,一直等到丈夫带兵抵达,艰险完成了几乎算是定鼎的鄱阳湖一战,只怕也不会有当下的大明。 这功劳,丈夫一直都记得。 即使没能抵得过那人心易变,既然朱文正留了子嗣,该给的,还是要给。 这么想着,马氏道:“守谦给九世,妾身觉得可以。塬儿……直接就给十二世……与樉儿和棡儿一样,夫君,这……是否多了些?” 老朱摇头:“你觉得塬儿不该么?” “不是不该,”马氏道:“还是你说的……你,呵,也是听塬儿说的,这酬功,若是太早给满了,将来呢,总不能就一直不给了吧?” 老朱道:“将来,该给……自然还是要给的。” “那可就要超过樉儿和棡儿了,”马氏道:“一个郡王,传袭世代比亲王还多,妾身也知是塬儿该得,可……总有些不合礼制。” “这个……”老朱道:“俺倒是忘了和你说。” 马氏疑惑。 老朱换了一身轻便衣裳,打发走几个宫女,拉着妻子来到桌旁坐下,一边随意翻着马氏刚刚浏览那本《大明月刊》,一边道:“说起来,这也是塬儿提起,将来呵……樉儿和棡儿,或者,若是其他几个也争气的话,俺就照着那地球仪,把他们都分封出去,彻底自立。而且,还不是自立为王,而是自立为帝。” 自立为帝? 马氏一瞬间愣住,还可以……这样吗? 老朱说起,倒是越发来了兴致,按照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的思路和妻子分析了一番其中关节,最后道:“到时候,为了确保江山稳固,无论是哪国,那爵位递减,还是要递减的,但,皇帝呵,自然就是要世袭罔替。再一个,这也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照塬儿说法,就算有一支衰落了,也总有其他支脉能够兴盛下来。俺将来再留下个祖训,让他们紧要时候,不说倾力而为,至少……相互庇佑一下,总是不难。” 马氏听丈夫说完,斟酌了好一会儿,感觉可行。 却也发现了其中一个问题。 将来……一群孩子,该在何时……一起称帝呢? 这是个问题啊。 马氏当下却没有说出这个敏感问题,而是追问:“夫君,那……塬儿呢?” “塬儿说他没这心思,”老朱道:“俺也看出,他是真心没有这心思,就想着安享一世富贵,俺这个当祖上的,自然就要给了他这一世的富贵。” 马氏点点头。 倒是又想起那孩子身边已经怀孕的两个侍妾。 竟然不想娶正妻,真是胡闹! 不过,马氏私下里再想朱塬一向稳重的性子,偶尔甚至觉得,或许……那孩子也是故意如此。 史书上到处都是什么的功高震主,那孩子的功劳,同样也太高了一些。于是,这么做,或也是为了自污,乃至自保吧。 丈夫也和她说过。 本是可以‘立德’、‘立功’和‘立言’三不朽的少年,主动放弃了第一个。 还是第一个。 因此,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之下,马氏本来对于这件事非常不喜,但,想的多了,也就按照自己的思路,逐渐理解下来。 那孩子…… 如此多的心思,也是不易。 想着想着,马氏又笑起来,看向丈夫:“那王爵……那封号,倒是不错呢。” 老朱也想到某个,同样点头:“是呵,俺当初想到,开始还觉得,是不是有些‘冲’了,可……再想想,哪里是冲了,这是‘应’了才对,我大明……大明啊!” …… 老朱夫妻两个说话的时候,朱塬今天……睡得有些晚。 为了《经济之学》的‘分配篇’。 这些时日,抽空就写,再加上本就在脑子里斟酌梳理了很长时间,要做的,只是把很多东西落在纸上。 因此,也终于完成。 写完的时候,时间已经是深夜的十点多钟。 直接就在西屋的矮榻上睡下,依稀只记得睡前交代了一句,让身边女子们帮忙校对誊抄一番。 新的一天。 朱塬刚起床,写意就将誊抄好的《经济之学》‘分配篇’送到自家大人面前。 写意一个女子都知道,这件事很急。 关系到大人的王爵。 于是连夜进行的校对与誊抄。 朱塬明白身边女人们的心思,没有多说,吃过早饭,就亲自送去了宫中。 老朱对于‘分配篇’也期待已久,拿到书稿,直接放下了手中的事情,翻开就读了起来。 同样不算太厚的一本,八万多字,老朱看了一遍,没够,又看了一遍,直到过了正午的12点,再次留下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一起吃午饭。 午饭后,详谈了一番,当天就把书稿送去金陵大学的印书局那边,要求不惜人力物力,三日之内,必须把书稿印出来。 书稿送出,消息也传扬开来。 朝堂诸臣都知道,完成了‘分配篇’,相当于少年平章一次完整的‘立言’。 随着春捕的各种消息传来,明州那边的‘立功’更加扎实,再加上这‘立言’,接下来,一切也都顺理成章。 如此到三月十五。 印书局日夜赶工出来的成书终于完成,样书送到了老朱手中。 与此同时,短短的几天里,因为不再如同上次‘生产篇’刻印时不明白老朱态度前提下的避讳,这一次,书稿的很多内容都提前流传出来。 甚至,金陵大学副校长钱唐,这几日干脆就住在了印书局,也不打扰工匠们做工,只是见缝插针地亲手为自己誊抄出了一份书稿。 关于‘分配篇’的议论展开同时,大伙儿就觉得吧……钱副校长,有些疯魔了。 比大彻大悟还大彻大悟的那种。 连续几日,都念念叨叨。 还再次去往了少年平章的宅第,又拜了一遍圣人。 另一方面,新书印出,老朱也第一时间下令,分发全国。 接下来的一些日子,顺利送出了今年第一批北上粮食的明州上下收到了这本书,开春之后主持筹备着又一次反向‘打草谷’的徐达收到了这本书,还在赶赴甘肃途中的薛戍一行收到了这本书,去年被迫归附的蜀中各地也收到了这本书…… 比起那《经济之学》的‘生产篇’,这一次的‘分配篇’,引发的议论,实在要热闹太多。 因为…… 明眼人都能看到,比起对大家都有好处的‘生产’一道,这‘分配’一道,将来执行,那可是要翻天覆地的啊。 可…… 热闹归热闹,议论归议论,却是很少有人跳出来,公开反驳少年平章的理论。 因为大家都有脑子。 少年平章的理论,将来必然会损害到一些人的利益,但,根本上,却是为了这天下能够长治久安着想。 就像儒家。 儒家并不完美,但,千年以来,为何历朝历代,无论正统还是外族,都倾向于儒家,因为……儒家的根本理念,是对的。 这些对的东西可以让这天下更有秩序。 同样。 某个少年的《经济之学》,‘生产篇’还好,但,‘分配篇’,让人看了肯定就很不舒服,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 然而,若‘人’不愿意,‘天’就会插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句话同样还可以进行另外的一重理解:人们主动去‘分配’,可以是温和的,可以使缓慢的,但,若是人们不愿意主动这么做,那么,当上苍开始插手的时候,他们将看到的是,天地不仁! 天地一旦不仁,万物皆为刍狗。 黄巢的巨舂之下,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当乾坤颠倒,不过都是肉糜。 黄巢为何起事? 因为关东大旱,因为民不聊生。 就算不说太远,只是当下这大明,稍微上了一些年龄的人,也都不缺少感触。 过往几十年,天下纷乱,征战四起,民不聊生。 甚至,那‘生产篇’中所提及的‘人相食’之事,都不知发生了多少。 这样的场景,谁还想再经历一次么? 当然,大明已是开国,这天下也算安稳下来,再看这一年来这个国家的种种,有了那捕鱼无数的营海司,有了那救死扶伤的青霉素,还有了那好似要开天辟地的‘三年计划’,各种各样大家见所未见的东西,一派的欣欣向荣。 因此,这一代,大家是不用担心了。 可…… 难道就不需要为子孙担忧一下? 若还是按照以往,长则两三百年,短则三五十年,就是一次天下大乱,就是一次民不聊生,谁愿意? 不愿意的话,怎么办? 以前不知道。 儒家说,天降灾祸,是因为帝王不修仁德。 大家于是将礼做到了极致。 然而,还是不醒。 当《经济之学》问世,才明白,‘礼’只是一条腿,还缺了另外一条腿,叫做‘力’。 要‘生产’。 不断地提高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资源,让天下百姓衣食无忧。 要‘分配’。 就算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也不能让天下的财富太过失衡。 做到了这些,千年万年的不敢说,少年平章出山时,喊出的那一句‘送五百年国祚’,却是绰绰有余! 绰绰有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