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陛下此番言语,固然有道理,但这个道理,也让百官们,让天下百姓都清楚明白才是。” 大争之世,笑到最后才是胜利者。 至于为了能笑到最后,用了什么方法,那重要吗?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这个.朕自然明白。” 宣传很重要。 舆论关口,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时候你要办一件事,明明是好事,但若是你没有把控住舆论,便是一件好事,他也能够给你说成是坏事。 二十一世纪那么多读过书的人,都容易被各种话术蒙蔽,更不用说在这个时代。 大汉百姓,九成九的人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 宣传的方法很重要。 “朕欲下诏书,让各州郡张贴出去,以表朕的心志。” 诏书? 诸葛亮愣了一下。 皇帝的诏书,就相当于官方的背书,诏书一下,事情可就定了性了。 “黄皓,念诏!” 刘禅早就准备好诏书了,作为皇帝,刘禅可是从来不打没有准备的仗的。 黄皓当即找出诏书,在龙帐之中打开来念道: “朕诏示天下: 凡我汉家子民,若有奇技巧工,能益我国力,振我大汉之威者,皆当厚赏之。 今长安城内,已建百工殿,以聚天下能工巧匠,共谋兴复之道。 朕知天下不乏奇才异士,或有能制琉璃之晶莹,或有能造美瓷之绚烂,或有能调香水之馥郁,凡此种种,皆为大汉瑰宝。 凡能贡献此类技艺者,无论其身份高低,出身贵贱,朕必重赏之。其成就卓越者,可任百工殿大学士,赐封关内侯,以示朕之诚意。 朕深信,人材乃国之重器,技艺乃民之瑰宝。 若我大汉能汇聚天下英才,共同研创,必能使我大汉国力昌盛,威震四海。 望天下百姓,勿以技艺为轻,勿以地位自限,踊跃参与,共襄盛举。朕必一视同仁,厚待英才,共谋大汉之繁荣富强。 钦此!” 黄皓诏令念完,诸葛亮与法正对视一眼,说道:“此诏令一下,天下臣民必定踊跃参与科学院之事,不过,光凭这个诏令,恐怕还不能说服那些上阵杀敌的军士罢?” 刘禅笑了笑,说道:“这个自然,朕已经是让间军司舆情司的人,用各种渠道进行宣发,今日田猎,朕也准备好让百官与将军们好好见一见世面。” 见世面? “陛下的意思是?” “事实胜于雄辩,可能朕在此处说得再多,哪怕是说到口干舌燥,你们或许也只是将信将疑而已,百闻不如一见,走罢,时间也是差不多了。” 事实胜于雄辩。 百闻不如一见。 刘禅的这些话语,让诸葛亮眼睛都亮起来了。 设立百工殿,还要给这些匠人封侯。 陛下所图甚大。 诸葛亮的政治嗅觉还是非常敏锐的,到了现在,他也是逐渐反应过来了。 所谓之给设立百工殿,给匠人封侯,恐怕是给天下人释放一个信号。 实用为王。 什么经传?什么清谈? 它能够强大汉国吗? 如果不能,那便连科学院那些匠人都不如。 这是在挖世家的根基,虽然是用最不明显,最温和的方式。 或许那些世家之人一时间也没有反应过来。 毕竟皇帝并未削他们的权柄。 但他们的权柄虽然没有削,却在大汉之中,缔造了另外一股势力。 这一股势力起于微末,基本没有什么复杂的关系。 且他们的出现,被原来的势力所抵制。 在军将们看来,这些搞奇技淫巧的,有什么资格与他们同路,共同封侯? 什么档次,跟我封一样的侯爵之位? 在世家百官看来,这些人不过是通过奇技淫巧谄媚君王而上位的,如何比得上我经传传家,清谈论国? 现在朝堂上已有的势力,基本上都排斥朝堂的这一股新兴势力。 那这一股势力,他只能向谁靠拢? 毫无疑问,他们只能朝陛下靠拢。 这些人,将会成为最拥护陛下的那一股力量。 他们的富贵是陛下给的,陛下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有再造之恩:由低贱的匠人,一跃而上成了帝国上层人物。 陛下承担着压力,他们也被人嫌弃,压迫。 两方一拍即合。 恐怕.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