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九子夺嫡-《浅论满清》
第(3/3)页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驻扎西宁,升四川巡抚年羹尧为四川总督,驻扎成都,用来对付准备入侵西藏的准噶尔首领策妄阿拉布坦。
这样一来,胤礽的身价越来越下降,朝中的一些原本受胤礽恩惠的大臣坐不住了,准备劝说康熙第三次封胤礽为太子。
康熙五十七年,大学士王棪等联合八个御史先后上书说要早立太子,但不敢说胤礽的名字,他们的奏章被康熙搁置,不予回复。
第二年,翰林院也来了一手,这一次说出了胤礽的名字,结果康熙就把带头的杀了,几个同谋的要么被枷首示众要么被关起来圈禁。
康熙六十年,这位王棪又拼了老命举荐起来了胤礽,结果康熙震怒,罚王棪充军,结果王棪年迈无法前去,康熙叫他一个儿子代去。
胤礽由此被永久的关在了咸安宫。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康熙帝逝世,即位的不是重人举荐的胤礽,不是朋党众多的胤禩,不是在外带兵的胤禵,而是一个默默干事、以不争为争的四子胤禛。
至于胤禛的即位是否存在迷案,后世的文人进行了众多的污蔑与诽谤。首先是第一个版本,说他弑君篡位,康熙何等人物,尤其是晚年的机警和对重皇子的一览无余,谁是可以托付天下的;谁以贤名换取名声,而败絮其中的;谁是性格内少有冷静而更适合作为武将的,都看得清清楚楚。
第二个版本就是流传众多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先不说当时写的汉文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于”,而是“於”,就是自从皇太极开始的“三体”文字,你如何进行修改呢,你改得了汉文,蒙文、满文是不可以修改的。
后面雍正朝所出现的曾静案,雍正帝写了个《大义觉迷录》,本意是传给天下子民看看,这些人是怎么糟践他的,这样的版本是错的,但是民众是愚昧的,他们只相信自己想要出现的事件,也更喜欢那虚构出来的话语,所以后续的结果反而不如所愿。乾隆帝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即位的时候就查禁《大义觉迷录》,结果在民众心里更加多了一层怀疑,怀疑这本书写得那些事情都是真的,这才导致了雍正帝的多种野史污蔑。
当然这与雍正的政策也有所相关,触动既得利益必然会导致反扑,古今中外的任何改革都是如此,商鞅的死于车裂,王安石的两度罢相,张居正的死后清算,后续会讲到雍正的火耗归公和摊丁入亩。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