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也或许是受了奖金的诱惑,引导村民向善。 总之,通过一年多,安杨村村民共同的努力。 年底,安杨村被黄丰镇评为模范村。 这下不少村民出门在外,恨不得把‘来自安杨村’几个字写在脑门上。 无论是从言行还是从举止上,都越来越文明。 而安杨村的年轻男女,在说亲的时候,抢手度更是直线上升。 那时,杨晚伊就提到一个词,集体荣誉感。 “大伯,这次洪灾,咱们厂里的员工,家中受灾程度怎么样?” 一提到这个,杨鸿喜就笑得更畅意:“晚伊,你忘了,咱们占了一个地理位置高的优势,96年的洪灾没波及到咱们,今年的洪灾对咱们影响也不大。” 他顿了顿说:“况且咱们这儿,很多人都听你的,种了桃树。这树还是比庄稼,更抗淹,也更抗旱。” “晚伊,这么算来,咱们这儿的百姓,怕是最幸运的。” “有班上,有工资拿,地里的桃树,还不受影响。” 听完杨鸿喜的话,杨晚伊勾唇笑了。 以前的黄丰镇很穷。 主要是这儿,既不靠山,也不靠水。 这边的百姓,除了靠着土地吃饭,就没有别的营生...... 所幸这儿的地理位置,也比较有优势。 水灾淹不到,旱灾干不死。 如今再加上她在这儿办了几个厂,给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又鼓励大家种桃树,又安稳的渡过这次洪灾。 “大伯,咱们这儿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老太太笑得扬起眉:“那是自然。放眼全国望去,有几个人地方的老百姓,比咱们这儿过得好?” 杨晚伊与杨鸿喜相视一笑。 “怎么?你们觉得我这话说得不对?”老太太扬起了眉:“鸿喜,这两年,整个镇上盖起新房的人家,比起往年翻了几番吧?” 这可都是多亏了自家的厂。 第(3/3)页